一种经颅光调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光治疗,尤其涉及一种经颅光调控设备。
背景技术:
1、现有的经颅光调控设备通过向头帽形成的容纳患者头部的容纳腔中引入冷气来降低光照射引起的高温,现有设计是通过在头帽内侧的第一壳体上对应头部的各个位置设置气孔,冷气通过各个气孔直接吹向对象头部,由此来实现为对象头部降温,即冷气由上到下经由各个位置的气孔单元进入到容纳腔中为患者头部降温。但是,现有设计中经颅光调控设备中的冷气由上到下经由各个位置的气孔单元自然的递送到容纳腔中,冷气传输通路设计不够合理,实际治疗过程中,容纳腔中的温度存在分布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尤其是与对象头部比较靠近的区域,该区域的温度会高于远离对象头部的区域的温度,这将导致影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影响光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经颅光调控设备,其能够解决头戴式装置的容纳腔内的温度不均匀的问题,尤其地,避免靠近对象头部的区域温度过高,提高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经颅光调控设备,经颅光调控设备包括头戴式装置、发光组件以及导向部件。头戴式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罩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有冷却腔道,所述冷却腔道用于容纳冷气制造装置产生的冷气,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由上至下排布的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对象头部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隔腔。发光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用于向对象头部发射经颅光。导向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且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设置,所述导向部件具有与所述冷却腔道连通的排气口,所述排气口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间隔腔设置。
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设有与所述冷却腔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孔,以将冷却腔道内的部分冷气排至第一间隔腔。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隔腔,所述第二间隔腔与所述导向部件的排气口连通。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隔腔构造为绕对象头部设置的环形腔,所述排气口构造为绕对象头部设置的环形通槽。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区域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孔,所述导向部件的排气口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孔与所述冷却腔道连通。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设有与所述冷却腔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孔,以将冷却腔道内的部分冷气排至第一间隔腔,所述第一出风孔的总出风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孔的总出风面积。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件上设有第三出风孔,所述第三出风孔的开口朝向对象头部设置。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出风孔和第二出风孔错位设置。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域为能够与所述对象头部发生贴靠的区域。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壳体密封连接;或,所述导向部件包括连接至所述第一壳体的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四出风孔。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下部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上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冷却腔道连通的第五出风孔。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发光组件对应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布设,且多个所述发光组件配合绕对象头部设置。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经颅光调控设备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中的至少一种。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容纳腔内由上至下的区域的温度因冷气传输方向、与对象头部的距离不同等原因会存在冷热不均、尤其地,相对靠下的区域容易温度过高,本申请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的冷却腔道与导向部件的排气口的连通,可以实现经由导向部件的排气口引导冷气更多地向下递送,并将递送的冷气自下而上提供给第一区域与对象头部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隔腔,上述结构设计可以使得冷气先自上而下为相对靠下的区域降温后,再经由排气口引导自下而上吹向相对靠上的第一间隔腔内,达到容纳腔内的各区域的温度可以均匀分布的目的,实现较佳的降温效果,提高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
技术特征:
1.一种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设有与所述冷却腔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孔,以将冷却腔道内的部分冷气排至第一间隔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隔腔,所述第二间隔腔与所述导向部件的排气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隔腔构造为绕对象头部设置的环形腔,所述排气口构造为绕对象头部设置的环形通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区域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孔,所述导向部件的排气口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孔与所述冷却腔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设有与所述冷却腔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孔,以将冷却腔道内的部分冷气排至第一间隔腔,所述第一出风孔的总出风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孔的总出风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件上设有第三出风孔,所述第三出风孔的开口朝向对象头部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风孔和第二出风孔错位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为能够与所述对象头部发生贴靠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壳体密封连接;或,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下部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上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冷却腔道连通的第五出风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发光组件对应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布设,且多个所述发光组件配合绕对象头部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经颅光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经颅光调控设备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经颅光调控设备。经颅光调控设备包括头戴式装置、发光组件以及导向部件。头戴式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有冷却腔道,冷却腔道用于容纳冷气制造装置产生的冷气,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与对象头部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隔腔。发光组件设于第一壳体的外侧。导向部件设于第一壳体的内侧,导向部件具有与冷却腔道连通的排气口,排气口的开口朝向第一间隔腔设置。上述结构设计可以使得冷气先自上而下为相对靠下的区域降温后,再经由排气口引导自下而上吹向相对靠上的第一间隔腔内,实现容纳腔内的各区域的温度可以均匀分布,实现较佳的降温效果,提高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
技术研发人员:汪待发,张伏层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5
技术研发人员:汪待发,张伏层
技术所有人: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