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电子通信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旋转阀的水冷结构、水冷系统、旋转阀及水冷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5-03-05 09:20:01 549次浏览

技术特征:

1.一种旋转阀的水冷结构,所述旋转阀包括旋转阀壳体、转动设置于所述旋转阀壳体内的传动轴、设置在所述旋转阀壳体传动侧的传动侧法兰和传动侧填料箱、以及设置于所述旋转阀壳体工作侧的工作侧法兰和工作侧填料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结构包括13路冷却水路,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内部具有沿轴向设置的传动轴内孔,所述传动轴内孔内穿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前端连接有旋转接头,所述套管与传动轴内孔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旋转接头上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轴冷却水路连通的传动轴水路入口和传动轴水路出口,所述传动轴冷却水路由所述传动轴内孔、套管和旋转接头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侧法兰冷却水路位于所述工作侧法兰内部,所述工作侧法兰上开设有与所述工作侧法兰冷却水路连通的第一法兰水路入口和第一法兰水路出口,且所述第一法兰水路入口位于所述工作侧法兰冷却水路的下部中央,所述第一法兰水路出口位于所述工作侧法兰冷却水路的上部中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侧法兰冷却水路位于所述传动侧法兰内部,所述传动侧法兰上开设有与所述传动侧法兰冷却水路连通的第二法兰水路入口和第二法兰水路出口,且所述第二法兰水路入口位于所述传动侧法兰冷却水路的下部中央,所述第二法兰水路出口位于所述传动侧法兰冷却水路的上部中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侧填料箱冷却水路位于所述工作侧填料箱内部,所述工作侧填料箱上开设有与所述工作侧填料箱冷却水路连通的第一填料箱水路入口和第一填料箱水路出口,且所述第一填料箱水路入口位于所述工作侧填料箱冷却水路的下部中央,所述第一填料箱水路出口位于所述工作侧填料箱冷却水路的上部中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侧填料箱冷却水路位于所述传动侧填料箱内部,所述传动侧填料箱上开设有与所述传动侧填料箱冷却水路连通的第二填料箱水路入口和第二填料箱水路出口,且所述第二填料箱水路入口位于所述传动侧填料箱冷却水路的下部中央,所述第二填料箱水路出口位于所述传动侧填料箱冷却水路的上部中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路所述壳体冷却水路均具有壳体水路入口和壳体水路出口,所述壳体水路入口位于所述壳体冷却水路的下部中央,所述壳体水路出口位于所述壳体冷却水路的上部中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8路所述壳体冷却水路分别为第一壳体冷却水路、第二壳体冷却水路、第三壳体冷却水路、第四壳体冷却水路、第五壳体冷却水路、第六壳体冷却水路、第七壳体冷却水路和第八壳体冷却水路,且所述第一壳体冷却水路、第二壳体冷却水路、第三壳体冷却水路及第四壳体冷却水路与旋转阀的检修孔同侧,所述第五壳体冷却水路、第六壳体冷却水路、第七壳体冷却水路及第八壳体冷却水路与旋转阀的冷却气入口同侧,所述检修孔与所述冷却气入口异侧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冷却水路位于旋转阀的工作侧上部且与检修孔同侧,由所述旋转阀壳体、水路外壳板、第一弯折隔板、第一竖向隔板、第二竖向隔板和第一横向隔板围合形成;所述水路外壳板部分包覆于所述旋转阀壳体上,所述第一弯折隔板位于工作侧的上部所述水路外壳板与所述旋转阀壳体之间,所述第一竖向隔板位于所述旋转阀的入料口中部与检修孔之间,所述第二竖向隔板位于所述检修孔与旋转阀的出料口之间,且所述第二竖向隔板与所述第一竖向隔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横向隔板位于所述工作侧法兰中部与所述第二竖向隔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冷却水路位于旋转阀的传动侧上部且与检修孔同侧,由所述旋转阀壳体、水路外壳板、第二弯折隔板、第一竖向隔板、第二竖向隔板和第二横向隔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弯折隔板位于传动侧的上部所述水路外壳板与所述旋转阀壳体之间,且所述第二弯折隔板与所述第一弯折隔板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竖向隔板的两侧,所述第二横向隔板位于所述传动侧法兰中部与所述第二竖向隔板之间,且所述第二横向隔板与所述第一横向隔板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竖向隔板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冷却水路位于旋转阀的工作侧下部且与检修孔同侧,由所述旋转阀壳体、水路外壳板、第三弯折隔板、第二竖向隔板和第一横向隔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三弯折隔板位于工作侧的下部所述水路外壳板与所述旋转阀壳体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壳体冷却水路位于旋转阀的传动侧下部且与检修孔同侧,由所述旋转阀壳体、水路外壳板、第四弯折隔板、第二竖向隔板和第二横向隔板围合形成;所述第四弯折隔板位于传动侧的下部所述水路外壳板与所述旋转阀壳体之间,且所述第四弯折隔板与所述第三弯折隔板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竖向隔板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壳体冷却水路位于旋转阀的传动侧上部且与冷却气入口同侧,由所述旋转阀壳体、水路外壳板、第二弯折隔板、第三竖向隔板、第四竖向隔板和第三横向隔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三竖向隔板位于所述旋转阀的入料口中部与冷却气入口之间,所述第四竖向隔板位于所述冷却气入口与旋转阀的出料口之间,且所述第四竖向隔板与所述第三竖向隔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三横向隔板位于所述传动侧法兰中部与所述第三竖向隔板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壳体冷却水路位于旋转阀的工作侧上部且与冷却气入口同侧,由所述旋转阀壳体、水路外壳板、第一弯折隔板、第三竖向隔板、第四竖向隔板和第四横向隔板围合形成;所述第四横向隔板位于所述工作侧法兰中部与所述第四竖向隔板之间,且所述第四横向隔板与所述第三横向隔板对称设置于所述第四竖向隔板的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壳体冷却水路位于旋转阀的传动侧下部且与冷却气入口同侧,由所述旋转阀壳体、水路外壳板、第四弯折隔板、第四竖向隔板和第三横向隔板围合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壳体冷却水路位于旋转阀的工作侧下部且与冷却气入口同侧,由所述旋转阀壳体、水路外壳板、第三弯折隔板、第四竖向隔板和第四横向隔板围合形成。

17.一种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闭环水路的冷却水循环单元、进水主管、进水箱、冷却支管、出水箱和出水主管,以及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其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为手动球阀,所述第二控制阀为气动球阀。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支管设置有13条,且分别与旋转阀的13路冷却水路一一对应连接,每条冷却支管均能够单独控制冷却水量。

21.一种旋转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阀的水冷结构。

22.一种水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7-20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冷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物料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转阀的水冷结构、水冷系统、旋转阀及水冷控制方法,旋转阀的水冷结构包括13路冷却水路,其中,传动轴内部设置有1路传动轴冷却水路;工作侧法兰和传动侧法兰分别设置有1路工作侧法兰冷却水路和1路传动侧法兰冷却水路;工作侧填料箱和传动侧填料箱分别设置有1路工作侧填料箱冷却水路和1路传动侧填料箱冷却水路;旋转阀壳体的内部分区域分布有8路壳体冷却水路。本发明通过对旋转阀进行了合理的多冷却水路分区的水冷结构,优化了水冷结构的分区布置,避免了水路分区不合理造成冷却死区、冷却水路阻损大的问题,提高了冷却效率和耐高温性,进而提高了旋转阀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文军,郑军,王蜀生,马云峰,蒋鑫,王永猛,张涛,陈继辉,吴开基,黄靖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4
文档序号 : 【 40000853 】

技术研发人员:戴文军,郑军,王蜀生,马云峰,蒋鑫,王永猛,张涛,陈继辉,吴开基,黄靖涵
技术所有人: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戴文军郑军王蜀生马云峰蒋鑫王永猛张涛陈继辉吴开基黄靖涵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清洗剂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流路结构、空调器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