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电子通信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文丘里喷射耦合发泡网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和方法

2025-01-21 10:00:01 420次浏览

技术特征:

1.文丘里喷射耦合发泡网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塔主体,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在吸收塔主体内部的喷淋器、雾化区、文丘里喷射装置、发泡网、填料层、净化烟气区、胺液收集层、烟气提升区、液体分布器、预吸收区、烟气分布器和胺液回收层,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烟气提升区和雾化区的提升管,用于连接胺液收集层和液体分布器的胺液循环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丘里喷射耦合发泡网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分布器上设置有若干个烟气出口,用于向吸收塔主体内输入烟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丘里喷射耦合发泡网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器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喷嘴,所述喷嘴的喷淋角度α为60-6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丘里喷射耦合发泡网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丘里喷射管的喉部渐缩角β为30-33°;所述文丘里喷射管的底部还设置有气液调节器,用于调控进入自吸进气口的烟气量和胺液入口的胺液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丘里喷射耦合发泡网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网为网状结构,用于将来自雾化区的雾状液滴进一步转化为雾珠和微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丘里喷射耦合发泡网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烟气出口处还设置有除雾器,用于分离净化烟气中夹带的吸收剂胺液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丘里喷射耦合发泡网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胺液出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至第一胺液入口、第二胺液入口,实现胺液的循环利用;

8.一种文丘里喷射耦合发泡网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吸收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文丘里喷射耦合发泡网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吸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雾状液滴的粒径为400-600μm;所述文丘里喷射管内的气液体积比为2-4。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文丘里喷射耦合发泡网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吸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还包括胺液的循环利用:从胺液回收层排出的胺液吸收剂通过管路,分别泵送至第一胺液入口、第二胺液入口,实现胺液的循环利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文丘里喷射耦合发泡网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包括吸收塔主体,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在吸收塔主体内部的喷淋器、雾化区、文丘里喷射装置、发泡网、填料层、净化烟气区、胺液收集层、烟气提升区、液体分布器、预吸收区、烟气分布器和胺液回收层,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烟气提升区和雾化区的提升管,用于连接胺液收集层和液体分布器的胺液循环罐;该装置将烟气提升至顶部雾化区,气液两相在装置内并流,烟气与来自雾化区上下两侧的喷淋器和文丘里喷射装置的雾化液滴进行双向充分接触;二者下行至发泡网时,形成了耦合雾珠、微泡及溶液的多流态吸收反应路径,该装置具有捕碳效率高、捕碳效果好和吸收液消耗量少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袁方,王凯翔,杨强,刘博,张润,聂秦川,杨薪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东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4
文档序号 : 【 40002326 】

技术研发人员:袁方,王凯翔,杨强,刘博,张润,聂秦川,杨薪宇
技术所有人:华东理工大学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袁方王凯翔杨强刘博张润聂秦川杨薪宇华东理工大学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际低频通勤人群识别方法与流程 一种双热源多模式运行的污泥干燥系统及其方法与流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