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基路面恒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特征:
1.一种路基路面恒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路基路面恒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装置(5)包括太阳能板组件(51)和太阳能换热器(52),所述太阳能板组件(51)通过所述管路组件(3)循环连接所述太阳能换热器(52),以进行换热介质的循环;所述太阳能换热器(52)通过所述管路组件(3)循环连接所述热泵机组(4)以供热;所述太阳能板组件(51)电连接所述热泵机组(4)以提供电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路基路面恒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装置(6)包括设置在路基路面一侧的排水收集器(61)和冷却储水罐(62);所述排水收集器(61)通过所述管路组件(3)连通所述冷却储水罐(62),可将收集的地面积水输送至所述冷却储水罐(62)中以作为换热循环用水;所述冷却储水罐(62)通过所述管路组件(3)连接所述热泵机组(4);所述冷却储水罐(62)通过所述管路组件(3)连通所述相变储能装置(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路基路面恒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储能装置(7)包括保温箱体(71)和设置在所述保温箱体(71)内部的蓄热球(72);所述太阳能换热器(52)、所述保温箱体(71)与所述冷却储水罐(62)通过所述管路组件(3)依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路基路面恒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球(72)为hdpe塑料空心球,且其内部装有蓄热相变材料;所述蓄热相变材料为36℃蓄热相变材料,包括氢氧化钠、氯化钠和水,质量百分比为:氢氧化钠30~50%、氯化钠0~10%及水40~60%,其相变潜热为240~260kj/kg,其密度为1.45~1.55kg/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路基路面恒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3)包括第一进管(301)、第一出管(302)、第二进管(303)、第二出管(304)、第三进管(305)、第三出管(306)、第四进管(307)及第四出管(30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路基路面恒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3)还包括连通管一(320)、连通管二(321)和连通管三(3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路基路面恒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3)还包括连通管四(327)、连通管五(328)和连通管六(32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路基路面恒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管路组件(3)上安装有多个用于检测管路中循环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多个用于启闭管路的电控阀门和多个驱动循环介质在管路中流动的泵体,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电控阀门、所述泵体及所述热泵机组(4),用于根据接收获得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数据启闭所述电控阀门、所述泵体及所述热泵机组(4),进而协同控制所述地埋管换热装置(2)、所述太阳能装置(5)、所述冷却水装置(6)及所述相变储能装置(7)与所述热泵机组(4)的热交换,以及控制所述热泵机组(4)与所述地面换热组件(1)的热交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路基路面恒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埋管换热装置(2)的地埋管(21)为多个依次连接且垂直地面分布的u型弯折管道,且地埋管(21)的管径小于管路组件(3)的管径。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路基路面恒温系统,涉及道路温度控制技术领域,包括设于路面下方地面换热组件;埋设于地下的地埋管换热装置;管路组件;热泵机组,地埋管换热装置连接热泵机组;热泵机组连接地面换热组件;太阳能装置,太阳能装置连接热泵机组;冷却水装置,冷却水装置连接热泵机组;相变储能装置,相变储能装置连接太阳能装置与冷却水装置;相变储能装置可输入太阳能装置中的热水以换热储能,并将换热后的冷却水输出至冷却水装置中以蓄冷;相变储能装置可输入冷却水装置中的冷却水以将其加热升温,并将升温水通过管路组件输出至热泵机组以供热。本发明综合利用多种形式能源实现不同季节的路基路面热平衡调节。
技术研发人员:任良和,程杨,马声刚,王超杰,邵鸿鹄,张健,朱玲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4
技术研发人员:任良和,程杨,马声刚,王超杰,邵鸿鹄,张健,朱玲娟
技术所有人: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